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形势与政策》课程集体备课会

 

作者:曹锡山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浏览次数:18更新时间:2023年12月20日 16:45

1219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办公楼1303室召开2023-2024学年《形势与政策》课程第二学期集体备课会。学院党总支书记李兆松、副书记郭晶参加集体备课,对备课会内容和新学期授课进行指导和要求。《形势与政策》课全体授课教师参加会议。

李兆松强调,《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关键课程,要通过精彩的讲授帮助学生在知识体系建构、能力本领提升中完成价值观念塑造,特别是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严密逻辑和丰富内涵打下坚实基础,进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授课内容上,全体授课教师应进一步全面系统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理解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统筹把握“讲准讲活”的关系,在一二课堂协同发力,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看待当前国际形势,树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决心和信心。

郭晶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安排等方面,对《形势与政策》授课教师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教学方法要常讲常新。授课教师要将“灌输式”变成“启发式”,善于用小组讨论、课程实践、适度的翻转课堂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本门课程打造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课,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吸引力。二是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授课教师要努力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体系与课程知识体系有机融合,与时俱进地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三是课程安排要坚持“变与不变”。授课教师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不断迭代更新教学素材和进度。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文新教授作了题为《第二个结合: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方法路径与目标前景》的专题辅导。吴文新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是一个实践历史和理论逻辑并行且相互作用的过程,其具有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必然性及现实发展的必要性,亦有多个方面的深层契合性以及融通的可能性。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融通,基本方法是以“马魂中根西用”为原则,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综合创新,并最终形成“中华社会主义”这种新的文明形态。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形势与政策教研部负责人曹锡山介绍了《形势与政策》课程下学期的教学目标、内容架构和设计思路等,对《第二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两个专题内容进行串讲。下一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组织系列备课会,持续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建设,铸魂育人。